此篇文章首发在“开智学堂”微信公众号

初心:逻辑不重要,有趣就好

Q:可以简单介绍下你们的结业项目吗?

信息分析一期课程结束了,在课程最后两周多,我和五位同学合作完成结业项目「抖音为何会火?短视频背后的秘密」。报告展示了我们对短视频行业和抖音的最小全局认识,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 风起云涌:抖音成功模式市场驱动力分析。分析短视频行业背景以及抖音模式成功的市场驱动力因素;
  • 一鸣惊人:从时间、空间、变量看抖音发展。从抖音发展历程分析影响其模式成功的公司战略因素;
  • 龙争虎斗:短视频 App 对比分析。对比众多短视频产品,着重从产品设计、产品定位、粉丝行为等角度分析其成功原因。

综合三部分,得出抖音模式获得成功收益的内外部原因。

Q:怎么想到分析抖音短视频的呢?

做结业项目前,我曾在 issue 中写下初心:「逻辑不重要,有趣就好,想做个轻松好玩的项目」。那时想着,我能否用课程提及的实践策略探索一个有趣、令我好奇的问题呢?没过多久,抖音给予我灵感。短短半年内,我亲眼目睹抖音短视频从鲜为人知到家喻户晓,成为全球最快逼近 1.5 亿用户的 APP,战绩实在惊人,就连自认为自制力还可以(偷笑)的我,也曾是深中其毒的一员。

这不禁让我思考,为何抖音能做到如此火爆、风头一时无二?抖音模式成功有哪些原因?哪些内容和素人能够在短视频赛道中脱颖而出?一个个有趣的问题接连浮现,吸引我前去一探究竟。

启程:通往「南极」的探索之旅

Q:你们这支队伍是怎么“拉”起来的呢?

想法有了,那就启程吧!我立刻将自己对结业项目想法写在自己的 GitHub issue 中,参加课程的线下活动时,向大家说出了想法,本以为能在近二十人中找到一两个和自己「趣味相投」的人。意外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比如有些对北京租房话题感兴趣,有些对儿童话题感兴趣,一场活动下来,我惊喜于同学们各式的脑洞,却没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儿。

找不到人怎么办?参加线下活动当天晚上,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在课程 GitHub 仓库发出招募 issue,希望能招募到一两个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同学。或许将招募信息再转发到微信群中会获得更多关注,但我并没有这样做。因为我希望结业项目协作通过 GitHub 线上协作,若能招募到关注 GitHub issue 的同学,那么他们一定能适应线上协作方式。

起初两天无人问津,「或许是因为正好赶上中秋节假期,大家很忙没来得及看 issue」,我这样安慰自己,但也做好了一个人完成结业项目的准备。终于,第三天,隼风、棒棒、佳文同学先后联系我,表示乐意加入,小团队初见雏形。又过了两天,吴宇、郑嘻嘻同学加入,六人小团队终于圆满,看一眼日历,从发布 issue 到完成组队,已经过去 7 天了。但惊喜的是,从北京到杭州,从武汉到深圳,四个大区、五个战队的同学都可以在我们团队中寻到身影,生活中几乎没有交集的六个人紧密地凑在了一起。 

Q:选定题目之后,你们是如何构思的呢?可以分享一下吗?

起初想法很杂乱,想到了既然要分析抖音、短视频,便罗列了一些想要分析的问题。

包括公司分析和个人分析两方面,例如:从公司层面分析目前运作短视频的公司有哪些,哪些是最火的公司,还有哪些最具潜力的公司?当下今日头条旗下的抖音与腾讯团队旗下的微视打得火热,他们各自优劣势是什么,哪家公司在这场竞争中胜出的概率更大?从个人层面分析短视频主播最应具备哪些能力、气质?网红主播的社会关系网络又是怎样展开的等等。

最初简直一头雾水,第一次全体碰头会上也没能确定项目到底选择什么大主题,只能模糊地定义为「短视频行业分析相关」。接着,我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不如列出自己感兴趣的子话题,每人认领一部分,先自行探索,三天后再汇总成果,寻求能够概括全部子话题的项目主题。就这样,我们迈着试探的脚步开始了旅程。

在一条路的四岔口,我们向着东南西北不同方向分头探索——内容从业者程亚萍(棒棒)探究短视频行业背景;我负责分析抖音的前世今生、发展历程;辛苦带娃的佳文和出差奔波的郑嘻嘻则对比分析不同短视频产品设计;想法丰富的隼风和技术大神吴宇则挖掘抖音红人具备的能力素质,以及短视频粉丝行为分析。

四个子话题看似没有关联,万一最后很难合并在一起,让队员们白费功夫怎么办?若重头再来会不会时间精力不足?我心中也弥漫着些许不安。幸运的是,随着探索,项目思路更加清晰,不断调整细节,我心中的忐忑也日渐消散….原来,路越走越清晰。

三天自由探索期后,我们又凑到一起交流成果,竟发现,虽然出发方向不同,却发现我们想法不谋而合,都在探索抖音模式成功原因,从宏观到微观、从内部到外部….我们看到了共同的目的地,在不远处闪着光的南极。

路演前两天,我们继续调整了项目的框架,将竞品分析与短视频粉丝行为分析两部分合并。围绕抖音模式成功原因,分析外部宏观市场驱动力背景,内部财团及公司战略因素,同行业产品设计、产品定位等微观因素三部分,最终获得对抖音模式成功原因的全局认识。

我们在 GitHub 线上协作,在微信群迸发灵感,在 zoom 组织线上会议。7wd6(180623)晚认领分工,9wd3(180704)晚结业项目路演,我们花费整整 11 天时间完成这个项目。

起初各自想法不同,出发方向不同,但结果不谋而合、殊途同归。我们六人合力,达成了这次南极探索之旅。

征途: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孤岛

Q:创造这个作品遇到那些困难,是如何解决的?

7 天组队,11 天冲刺项目,整个项目历时 18 天,我却感觉度过了一个月。从产生灵感到犹豫决策,从豁然开朗到坚持冲刺,其中滋味或许做过课程结业项目的每位同学都能体会到。  做项目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生活中,大家几乎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忙,尤其是工作日,很难找到一同交流讨论的时间,欣慰的是,大家都尽力克服。佳文常常在半夜十二点多给我发消息讨论项目;亚萍将孩子哄睡着后,带上耳机、躲在小屋里和大家开视频会议;吴宇生病住院,在路演当天刷手机流量看项目展示….为了项目,大家都付出很多,从未计较。类似事例很多很多,我每每想到,心中不免十分感动。在此过程中,我清楚地感受到我不是孤军奋战的个体,距离也没能限制我们沟通交流,在此过程中,我们是并肩作战、相互鼓励的一个团队,是离不开彼此的一群人。

Q:做这个 BP 最大的感悟是?

我们的探索成果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线上 zoom 交流时,每人都会对其他人负责部分提出改进意见,例如我整理抖音发展历程后,亚萍提醒我需要增减哪些企业信息、以及分析某些信息交叉后是否能得出全新的信息点。再如竞品分析时,大家一起敲定需对比的产品指标。1 份信息报告,3 个部分,6 个人,54 次迭代记录,回头看看,一切都是值得的。

诗人约翰·唐尼(John Donne)曾说过“任何人都不是一座孤岛”。在这个项目中,我们六人的探索成果彼此联系,像接力棒比赛一样,后一个人在前一个人探索基础上迭代、升级,正是这样的相互联系让项目累积性地发展,正是这样的相互联系让我们走得更远。

终点:我们曾路过的一束极光

Q:制作 BP 故事过程中,你们感觉最奇妙的事情是?

开智经常提倡复用,这期课程也给我同样启示,比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迁移技能。我们这次研究的是短视频行业,但凭借类似思路、课程数十条实践策略、近百个信息源,也可以分析其他陌生领域。另外,思维模型也可以得到复用,例如,阳老师提到的时间、空间、变量模型对我启发最大,这一模型不仅可以在信息分析中用到,也可以分析其他问题,例如我从中学到现在的求学经历,分析对我影响最深的重要节点,为自己未来如何更好发展进行预判。

课程带给我另一启发是让我学会了交叉验证,理性思维得到加强。三个月前,我看到爆发式传播的消息后,第一反应是震惊;而现在,我更多抱有质疑态度,第一反应思考这条信息有多少真实成分,接着便开始检索相关信息,查找多个信息源获取真相。

Q:能给未来参加信息分析课程的小伙伴们一些建议吗?

我相信,未来一定有不少同学和我一样踏上这段旅程。在这之前,我有三个小建议送给你们。

建议一,课程学习时,要跟上节奏练习实践策略,要动手去写信息报告。起初,我并不习惯写信息报告,不理解 10 分钟的检索过程,为何要花费一个多小时撰写信息分析报告。后来发现,这样的确让我获益匪浅,信息分析报告帮助我更好地组织思路、沉淀复杂检索过程中最核心部分,保存版本记录、不断迭代检索过程。尤其在结业项目中,我发现自己应用熟练的实践策略,竟全是自己曾记录在信息分析报告中的,写的过程可以将知识变为技能,并内熟于心。

建议二,结业组队时,最好趁早招募,扩大范围更容易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儿。这次团队招募历时 7 天,在两周半的项目周期中占去了三分之一时间,大大减少了后期做项目时间。另外,我参加北京线下活动,有十余人交流,却没能找到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儿,后来发布团队招募 issue,如愿结识优秀的组员。因此,招募队友不仅要提早,更值得尝试通过课程 GitHub issue 扩大招募范围。

建议三,探索结业项目时,若目标意义模糊,可尝试用输出倒逼思考。行动前大家有明确目标最好,但如果短时间难以清晰地表达目标,不如放弃争论,直接开始实践,就像程序员们常说的那句话「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 尝试用输出倒逼思考,那些没能在一开始想清楚的问题,会在探索过程中日渐清晰。

银河绚烂,极光璀璨,这一段日子不长,却看到点点星光撒满南极的整个彼岸。做项目的过程如同一场旅行,这一次,我和五位伙伴儿,用十八天时间读懂了去往南极的意义。希望终有一天,你也同我,去到那里。

公众号:麦穗时间(myselftimes)

读书这件小事儿,希望你和我一起坚持❤️Deep Reading, Deep Thinking!

愿化作火炭上一滴麦芽糖,在翻腾不休的时间里,“滋滋”地响